红动全城——寻找最美代言人

科视角膜塑形镜的原理及历史是什么?

发表时间:14-11-17人气: -文章出处:http://www.keshizhongguo.com/

1、原理

角膜塑形术就是为近视眼配戴比角膜(黑眼球)略小的硬质隐形眼镜,镜片的内表面形态根据配戴眼的角膜弯度和近视程度进行特殊设计,镜片材料具有很好的透氧性能和高湿润性,通过镜片对角膜(黑眼球)的轻揉的持续性按摩 ,起到重新塑造角膜形态的作用,从而降低近视度数,最终使外界光线射入眼球之后聚焦于视网膜上,从而获得清晰的视力。

2、历史及发展

关于角膜塑形现象的学术报告最早见于1962年的第七届国际角膜接触镜会议,有视光师惊异地发现配戴者误戴弧度比眼睛平的硬质角膜接触镜,可以稍许降低眼睛的近视程度,从而提高不戴眼镜时的视力,其后不久该种现象被定名为角膜塑形术(Orthokeratology)。1971年,有人设计出第2代塑形镜,即将镜片内表面设计为三个固定的弧面,让配戴眼在3-4个月内定期更换3-4副镜片,从而以循序渐近的方式矫正近视,最大限度可以矫正300度左右。1995年前后出现了第3代产品,以将镜片内表面设计为4个以上的弧面为特点,同时采用了高透氧和高滋润性能的镜片材料,以及高旋转速度的切削工艺,使镜片有可能仅在夜间配戴,无须定期更换多副镜片,矫正近视的最大限度达到600度,甚至更多。大大提高了角膜塑形镜的实用价值,配戴人群也日益扩大起来。

1994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医生为学习使用新的镜片设计和验配技术而自费数千美元参加全球性会议。1996年,美国应用Ortho-K治疗技术的医师人数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2001年,美国Euclid公司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依托现代顶尖数字科技研制的“科视数字化角膜塑形镜”问世,便获得巨大成功,成就了一次新的技术革命。

“科视数字化角膜塑形镜”是通过对眼球的“类全息扫描”,采集每位患者的角膜及眼球数据,进行科学性数字化设计,镜片吻合度与精确度大为提高,简化了医生的验配工作和复查工作,其预测性和减近视光度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同时,由于采用了一系列新型高透氧材料,并运用亚微米空气动力切削技术量眼定制,使配戴更安全更有效。成为全球范围内矫正近视,遏制近视快速发展的首选方法。

角膜塑形镜在中国的历史

真正的角膜塑形镜自1998年由上海科视引进中国,以7200元的价格在中国验配销售,中国是个近视大国,但并不是每个近视的患者都可以以高价来购买角膜塑形镜.所以1999年,中国市场上开始出现了假的角膜塑形镜,即OK镜.它用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在消费者还不清楚市场上有真有假的情况下,抓住了消费者都想选择一种物美价廉的产品的心理,以超低的价格于2000年推向市场.结果造成对一些患者眼睛的伤害.以致于2001年就被国家禁止了.全国配出22万人次,严重并发症50余例 ,经国家SDA正式批准的经销商曾达8家。实际以塑形镜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曾超过20家,由于严重不良反应的出现,消协和媒体采取了不分好坏全盘否定的态度。

严重不良反应的主要根源

大连不法商人(欧科镜大连制造有限公司)伪造美国营业执照、产品自由销售证书和外籍护照,骗取了国内SDA注册证,在大连采用廉价劣质原材料、极其粗糙工艺、违反生理相容规律的设计大量制造所谓OK镜冒充进口高质量产品低价倾销。

假的OK镜之所以伤害眼睛是因为镜片材料低氧 眼睛在晚上休息的时候,它仍然需要呼吸,而夜间它需要的透氧量在90以上,而假的OK镜只能达到40,所以影响了眼睛的呼吸.

工艺设计

目前国内的设计工艺还达不到空气动力切削的程度,所以内表面还不够光滑,再加上戴镜时没有加润,造成对眼角膜的直接磨损.

验配机构

验配角膜塑形镜有很严格的验配要求,要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来排除不适合矫正的患者,采集非常精确的数据来量眼定做,而假的OK镜根本达不到要求,仅几项检测,就卖给消费者批量生产的劣质镜片.

配戴状况

在OK镜之前,人们不知道配戴角膜塑形镜还要有注意事项,所以在戴镜过程中,遇到不适以为是矫正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没有及时就诊.

此文标签:

相关资讯